近视与散光同属屈光不正,但成因、症状及矫正方式均有明显区别。
成因上,近视主要因眼球前后径(眼轴)过长,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强,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,聚焦在视网膜前方,而非精准落在视网膜上。而散光多由角膜或晶状体形态不规则(如呈橄榄球状而非标准球形)引起,光线进入后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单一焦点,而是形成多个模糊影像。
症状表现差异显著:近视的典型症状是 “远模糊、近清晰”,看远处物体(如路标、黑板字)时模糊,眯眼可短暂改善,但看近处(如书本、手机)通常清晰,长期可能伴随眼疲劳。散光则无论看远看近都模糊,且易出现重影(如看灯光呈星芒状、看直线边缘发散),还常伴随眼胀、头痛,尤其长时间用眼后更明显。
验光指标不同:近视通过 “球镜度数(S)” 衡量,以 “-” 表示,如 - 2.00D 即 200 度近视。散光需用 “柱镜度数(C)” 和 “轴位(A)” 描述,柱镜度数表示散光严重程度(同样以 “-” 为主),轴位(0°-180°)则标注不规则形态的方向,如 - 1.00D×180°,意为 100 度散光,轴位在 180° 方向。
矫正方式上,近视需佩戴凹透镜(球镜),将焦点后移至视网膜。散光则需添加柱镜,通过特殊弧度镜片补偿角膜 / 晶状体的不规则,且柱镜方向需与轴位一致。若同时存在近视和散光,需佩戴 “球柱镜” 联合矫正。
两者均需通过专业验光明确参数,科学矫正可有效改善视觉质量,避免视疲劳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