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光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,核心问题是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,导致平行光线经过眼球折射后,无法聚焦在同一点(既不聚焦在视网膜上,也不形成一个清晰的焦点),最终看远、看近都可能出现模糊、重影等症状。简单来说,正常眼球类似 “篮球”(各方向弧度均匀),而散光眼球更像 “橄榄球”(某一方向弧度更凸或更平)。
散光的核心是眼球在不同方向的屈光力不均衡,导致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同一点,其成因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,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从先天性因素来看,超过 80% 的散光由遗传决定。正常眼球类似 “篮球”,各方向弧度均匀;而有遗传倾向的眼球,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结构不对称,比如角膜(眼球前部的透明 “镜头”)或晶状体(眼球内的 “可调镜头”)某一方向弧度更凸或更平。比如有些人天生角膜 “水平方向” 较平、“垂直方向” 更凸,就会形成常见的 “顺规散光”。这种结构差异从出生时就已存在,随着年龄增长,眼球发育成熟后,散光度数通常会逐渐稳定,不会因 “未矫正” 而随意加深,但也不会自行消失。
后天性因素则是后天眼部结构被破坏导致的,占比相对较低。常见情况包括:角膜疾病(如角膜炎、角膜溃疡愈合后留下瘢痕,改变角膜原有弧度)、眼外伤(撞击、划伤导致角膜或晶状体变形);此外,长期不良用眼习惯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散光,比如用力揉眼(长期压迫会改变角膜形态)、长期侧躺看手机或看书(眼球长期处于不均衡受力状态)、频繁眯眼(试图通过挤压眼球暂时改善重影,却会加剧角膜不对称)。
需要注意的是,儿童时期若存在未矫正的散光,可能因视疲劳导致歪头、眯眼等代偿行为,但这些行为本身不会 “引发” 散光,而是散光的症状表现。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,散光的本质都是眼球屈光结构的不对称,需通过专业验光明确后,借助眼镜、隐形眼镜或手术等方式矫正。